市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台州实践研究
时间:2023-07-12 来源:《太阳集团城娱8722经济时报》

核心观点

近年来,台州市在建设市域职业教育高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完善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打破行业资源流通壁垒,建立高端产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破职业教育内外部体系壁垒,建立不同层次贯通培养通道,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遴选了“苏锡常”、“温台”、深圳、厦门、成都等市域高地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改革试点。2021年5月,台州市出台《太阳集团城娱8722关于建设职业教育“窗口”城市工作方案》,按照“起步成势、三年成事”的目标,出台“一校一案”“一县一策”方案,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为引领,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台州市共开展32个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成立14个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培育154个市级、获评69个省级产教融合项目,组建20个“中高企”一体化教科研训团队,“职技企”一体化育人试点涉及16所学校43个专业,研制15个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出台浙江省首个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指引,行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3913家企业,惠及48.15万名职工,在建设市域职业教育高地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改革试点的市域高地,近年来,台州市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为引领,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多元混合办学、创新产教融合和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在建设市域职业教育高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台州市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第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元协同机制有待破解。

校企合作纵深发展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从主体形式看,校企合作涵盖多元主体投资的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联盟等新型产教联合体;企业全资举办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机构;校企合资举办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机构等等,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差异化,造成处理方式多样化。

从协同内涵看,校企既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又要整合双方资源要素,利用一方资源优势为另一方提供设备、场地、人员、培训等服务,双方互聘师资力量、互认学习成果、互通技术等级证书,还涉及到诸如校企合作协议、目标任务、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等相关利益的界定,大量协作网络造成利益分配机制错综复杂。

虽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允许职业院校对合作办学等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分配,但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校企合作招生、“双主体”育人、协同标准研发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域职业教育落实金融、土地、税收等利益补偿机制尚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高端产业与高水平专业匹配度有待提升。

台州市鼓励职业院校与区域、行业内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企业,以及其他具备支持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实力和条件的各种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等办学机构,通过合作办学打通校企技术、人才壁垒,建立政府介入、企业主导、校企资源深度互通的多样化办学长效机制。

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优质企业参与或独立举办职业技术学校(院)无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但从技能匹配与技能生态提升的视角看,在专业(群)与产业(链)匹配方面也存在两个主要矛盾。

一是个体性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集团型企业利用技术、资本等优势快速迭代升级,形成教育资源的垄断优势,但由于市域职业教育规模有限,大型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中小微企业存在竞争关系,导致中小微企业很难享受职业教育的发展红利,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马太效应。

二是单一性与复合性之间的矛盾。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华海技术学校等民办职业院校的“校企院”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在办学主体内部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通道,但这样的“一企一校”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如何将该模式向“一校千企”拓展,即通过龙头企业参与独立办学,形成行业内通用的技术标准、制造标准、专业标准等,向整个行业推广普及,满足行业内千万家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如何突破单一办学瓶颈,进一步将全行业育人生态推广到台州市七大千亿产业和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各行业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办学资源由松散走向集聚、由局部匹配向全局匹配转变,亟须进一步改革推进。

第三,高层次升学与高质量就业诉求亟须回应。

高考分层录取的筛选机制不打破,公众始终将职业教育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目标很难实现。随着中职从“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高层次升学成为职业学校学生的首要选择,但市域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仍受到诸多限制。

首先,地方高职院校数量不多,“中高职一体化”和“中本一体化”等升学通道容量有限;其次,升学的目的是高质量就业,台州市民营经济发达,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就业首选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就读职业院校与就业民营企业的意愿较低,如何从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突破现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落后于产业发展以及学历歧视等瓶颈,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试点亟须加快推进并扩大范围。

相关思考与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力度。

进一步明确分工,建立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对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中的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投入等决策部署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金融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利用技术、资本、设备、设施和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

发挥市域政府部门决策系统高效治理优势,开发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市、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完善数字内容,及时收集、发布和更新人才资源供需信息,服务职业教育供需多方全要素流通。

利用创新高地先行先试窗口优势,率先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校企合作等领域的难点堵点,围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归属、企业投入收益、师资绩效奖酬等问题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加快推进市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工作,从合作机制、办学激励、土地供应、绩效评价、专项资金投入、财政金融支持、学生实习保障等方面保障办学主体及教学主体的利益,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第二,统筹资源要素,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完善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继续加大对高技能工人收入激励力度,深化行业、企业、产业、专业、职业、就业“六业”联动机制,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技术成果认定补偿等形式,让技术工人队伍更多分享制造业发展红利。

打破行业资源流通壁垒。建立大型企业通过合作办学惠及行业内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人才共享机制,引导集团型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产品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标准化体系建设破解“一企一校”单一生态,推动产教融合从松散走向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好地服务台州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高端产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紧扣“456”先进产业集群,在长三角汽车产教联盟建设基础上,依托区域高端产业优势,拓展以专业群为纽带的技术辐射效应,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拉长教育链和培养链,通过政府推动、学校主动、产业联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稳定向企业输出高技能人才。

第三,畅通发展渠道,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打破职业教育内外部体系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域层面职普比例,通过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等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职普互动与合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多样化路径。继续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建立学分互认、证书互通体系,逐步形成管理体制顺畅、布局规划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双轨融合”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不同层次贯通培养通道。在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培育项目、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科研训团队、研制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编写一体化课程新形态教材的基础上,发挥当地高职院校办学优势,积极引进外部教育资源,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试点改革,嫁接人才培养上升通道。以“中高企”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开发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研发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高质量一体化培养教学资源、完善一体化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挖掘企业技能工匠典型案例,通过强化企业价值的引领拓展“升学-就业”一体化通道内涵。

(作者单位:佘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杜学文、吴向明,浙江工业大学)

Baidu
sogou